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時間:2024-09-27 08:03
□孔鼎音
對于中國古代錢幣,多數人的目光往往集中于漢唐宋明清等少數幾個國祚綿長的重要王朝。這些朝代統治時間長久,曾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發行的錢幣數量眾多,為世人所熟知。相比之下,那些聲名不顯的割據政權、農民起義政權由于延續時間較短、管轄地域狹小或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不容,鑄造的錢幣往往鮮為人知。然而,這些存在感較低的“小透明”貨幣亦不乏自身特色,同樣獲得了不少古錢幣收藏者的青睞,太平天國及同時期其他農民起義政權鑄造的錢幣就是其中的代表。
太平天國錢幣的兩大特點
在太平天國存在的短短13年內,由于戎馬倥傯、戰事頻仍,始終沒有建立起統一的貨幣制度,各地統兵將領在得到天京的允許后可自行鑄錢,但鑄造的錢幣文字與形制并不一致,甚至錢的等級也不盡相同。
相比清方鑄行的貨幣,太平天國錢幣主要有兩大特點:首先,絕大多數的太平天國錢幣被稱為“圣寶”,而非傳統的“通寶”錢,這充分體現了太平天國政權虔誠而樸素的拜上帝教信仰,同時也使得其錢幣辨識度較高,構成了與其他朝代錢幣最大的區別;其次,除了極少數特殊用途的貨幣,太平天國鑄造的錢幣沒有紀值文字,這在當時就對日常流通使用造成了不便,同時也給后世古錢幣愛好者研究幣值和購買力也帶來不少麻煩。
縱覽太平天國從興起至滅亡鑄造的各類銅錢,通過對錢文字體進行梳理,可將其貨幣系統大致分為最為重要的三套。
第一套是楷書闊邊的背圣寶銅錢,為太平天國鑄行數量最多的主流錢幣。最初的背圣寶銅錢正面刻有“天國”二字,背面鑄“圣寶”字樣,后來錢幣正面改鑄“太平天國”四字。太平天國后期,忠王李秀成經營浙江期間,還發行過正面為“天國太平”、背面為“圣寶”,正面為“天國圣寶”、背面為“太平”字樣的一系列錢幣,此類銅錢均屬于背圣寶錢幣。背圣寶銅錢分為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五等,以小平錢居多。早期的背圣寶錢幣多鑄造于天京,銅錢規格嚴整、工藝精良,其錢文與制作手法酷似清廷在江蘇省設置的鑄錢機構寶蘇局鑄造的闊邊咸豐大錢,太平天國工匠可能在鑄錢時學習了寶蘇局的技藝。相比同一等級的咸豐錢幣,背圣寶銅錢重量稍輕。背圣寶銅錢多流通于江蘇、安徽一帶,因其質量比同時期的清朝發行的“咸豐通寶”等錢幣更勝一籌,頗受百姓青睞,甚至在清方統治區內也有小范圍的流通。
第二套貨幣系統為方體宋字銅錢,錢幣文字及排列方式與背圣寶銅錢相同,但分量稍重,銅色發白且制作較為粗糙。據專家考證,第二套貨幣的錢文之所以采用方體宋字,估計是鑄錢的錢范由雕匠所刻制,而不是利用舊有的爐局鑄造。方體宋字錢幣分為小平、當十、當五十、當百四等。除了以上四等常規錢幣之外,太平天國還鑄造過直徑為77毫米的方體宋字大錢,其大小與元順帝在位時期鑄造的至正之寶吉權鈔五錢(直徑約80毫米)不相上下,很可能是試鑄但并未正式流通的當千錢。
太平天國的第三套貨幣系統相對來說較為小眾,為隱起文楷書錢幣。所謂隱起文,指的是文字筆畫不深且高低不平。這套貨幣的錢文與前兩套相同,但錢幣背面的“圣寶”二字不是直讀,而是分列于錢幣穿孔的兩側。隱起文楷書銅錢也分為小平、當十、當五十、當百四等,鑄錢的原料為黃銅,重量略輕于方體宋字銅錢。
(作者單位:交通銀行總行)